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091章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5

  大吳的州,跟歷史上漢朝的州壹樣,屬於監察區,而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域。
  原本在吳國,郡壹級有監察禦史,隸屬禦史中丞,負責監察郡守與其他官員。
  但是,這些監察禦史常年待在壹個地方,難免染上了不良習氣,有壹小部分監察禦史可能跟當地的官吏勾結在壹起,私相授受,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。
  有鑒於此,慶忌為加強中央集權,決心設立州壹級,以監察天下。
  值得壹提的是,在之前的大吳,郡作為壹級行政地方,軍民兼治。
  郡設郡守、監禦史、郡尉三個互不隸屬的主要官員。
  郡守作為郡的長官,邊地多為武將,內地多以郎官出任,銀印青綬、秩二千石。
  大吳的郡守權力非常大,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縣令縣長、負責監察郡治的監禦史、負責統領駐軍與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,郡的其他官員均由郡守自行任免。
  郡尉則是掌郡駐軍,主管治安、偵緝盜賊,銀印青綬、秩比二千石。
  郡尉直轄於朝廷,與郡守相抗禮。
  郡尉屬官有丞,內地諸郡設丞壹人、大郡則設兩人。
  邊塞諸郡則每百裏置都尉壹人,都尉轄士史、尉史各二,掌邊塞衛戍;關隘之處置關都尉,均隸屬本郡郡尉。
  “陛下,這州刺史只有督察、彈劾所部官吏之權嗎?”
  李克頗為不解的詢問道。
  “不錯。”
  “不知州刺史的官秩幾何?”
  “州刺史省察治狀,黜陟能否,斷治冤獄,對地方政事,實無所不包。”
  慶忌緩聲道:“刺史秩六百石,銅印黑綬。所察之對象則為二千石之太守。朕之意,以為斷進之士勇於任事,故用低級官監察高官。”
  “刺史可乘傳奏事,總隸於禦史中丞。”
  州刺史,只是壹個官秩六百石的小官?
  不過,這權力不是壹般的大。
  州刺史,其實就相當於後來的“欽差大臣”,或者是八府巡按。
  漢朝鼎盛時期,有壹百零三個郡,1587個縣,現在大吳也有1082個縣,郡只有四十五個。
  慶忌是覺得郡守的權力過大,所以設立州刺史的初衷,還是想監察地方,尤其是限制郡守的權力。
  “另外,各個藩王國,也置行省進行監察。”
  慶忌語重心長的道:“復置花剌子模、呂底亞、米底、馬其頓、色雷斯等行省,共三十五個。”
  “行省最高長官為總督,與州刺史壹般,五年壹任,官秩六百石。”
  慶忌設立行省的初衷,則是苦心孤詣的,完全是為後繼之君頒布“推恩令”,做了鋪墊。
  推恩令壹經頒布,各個藩王國就會被壹步步的削弱,其真正的治理大權,會加諸於行省的總督手上。
  這其實會讓慶忌心存疑慮的。
  畢竟,他分封諸皇子封邦建國的目的,就是為了自己的大吳帝國,能夠萬世壹系。
  如果朝廷出現權臣,藩王就可以對朝廷的權臣發動群毆,藩王國內發生叛亂,難以鎮壓,皇帝也能出手幫忙,或者下令附近的藩王國出兵鎮壓。
  皇帝和藩王互相捧場,都是壹家人,這樣吳氏天下可以千秋萬代……
  所以,在推恩令的問題上,慶忌有些遲疑不決。
  “二三子,朕欲推行科舉制,以取代察舉制,選賢任能。”
  “這……”
  李克欲言又止的問道:“陛下,不知道何為科舉制?”
  “科舉制,乃科舉取士,以試策取士。”
  “分為院試、鄉試、會試、殿試四個等級。院試由縣令監考,考試通過後為秀才,然後是鄉試,由郡守監考,考中的就是舉人。”
  “再高壹級的是會試,由禮部主持,考取的叫貢士,如果能考過這壹關,就有資格參加最高壹級的考試,也就是殿試。”
  “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。凡能通過殿試者,賜進士出身,可在朝中或各地方任職,至少是壹任縣令,或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吏。”
  “凡殿試,頭名為狀元,次者為榜樣,其三者為探花。”
  慶忌緩聲道:“科舉分常科與制科兩類。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,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。”
  “考試科目有進士、明經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五類,考核生員之詩賦文采、書法、數算,以及對典籍、法令的認知。”
  何為進士、明經?
  進士重詩賦,明經重帖經、墨義。
  所謂帖經,就是將經書任揭壹頁,將左右兩邊蒙上,中間只開壹行,再用紙帖蓋三字,令試者填充。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。
  帖經與墨義,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,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。
  總的來說,科舉制的考試內容,對士子們的要求還是極高的,只是不能壹味地死記硬背。
  “另外,再設‘武舉’,由兵部主持,考試科目有馬射、步射、平射、馬槍、負重等。高第者授以官,其次以類升。”
  大吳是壹個軍力強盛,文化繁榮的帝國,自然要做到文武兼備,文武並舉。
  ……
  “父皇,武安君他……病逝了。”
  當慶忌回到滋德殿,準備處理日常政務的時候,忽然得到了太子恒的稟告。
  得知這壹消息的慶忌,楞了壹下,隨後淡淡的道:“知道了。”
  “……”
  慶忌的態度,讓太子恒有些發懵。
  以往那些老臣病逝的時候,慶忌壹般都會很哀傷。
  為何對於孫武的病逝,慶忌的態度卻是有些不鹹不淡?
  麻木了。
  是的。
  孫武早就年事已高,這個時候病逝,絕對是壽終正寢了。
  這些年來,計然、伍子胥、文種、田穰苴等人,老臣們壹個接著壹個的病逝,撒手人寰,也教慶忌不勝唏噓,心裏頗為沈痛。
  他們是死壹個少壹個,撒手人寰。
  “吳恒。”
  “兒臣在。”
  “朕的這些老臣,朕有時候會想起他們,何以睹物思人?”
  慶忌嘆氣道:“命人,將他們生前的樣子繪畫出來,在宮中置淩煙閣,故去的還有尚且在世的二十四人,如孫武、季劄、文種、伍子胥、田穰苴他們,都配享太廟,陪葬於紫金山皇陵之功臣。”
  “把他們的畫像都掛在淩煙閣。”
  “諾!”
  贏得生前身後名!
  慶忌對於陪葬紫金山皇陵,配享太廟的功臣名額,只有二十四個。
  現在還設立淩煙閣,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“淩煙閣二十四功臣”了。
  慶忌不止是想著讓他們跟自己壹起萬古流芳,以後他想起這些功臣們的時候,也會到淩煙閣看壹看,聊表心意。
  對於這些功臣們的相繼病逝,慶忌何不哀悼?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