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41章 民無信不立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3

  “吳王,正名也,是為恢復周禮之制,以求天下大同。正人亦為重中之重!”
  孔丘正色道:“人何以正?丘以為,當為政以德。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!”
  “夫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之。”
  “今天下治國之政,是恃強力或憑德教?眾說紛紜矣。”
  “刑者以強力,懲罰罪徒,使人莫敢犯法,卻不可令人為善。德為禮教,依仗自覺善誘,使人知恥,羞於犯法,免刑事於無形中。”
  “二者孰優孰劣,吳王壹目了然。”
  聞言,慶忌暗自思襯了壹下,心中不以為然!
  原本只是想敷衍壹下孔丘,讓後者留在吳國效力的。
  沒成想,孔丘居然居然搬出了是非善惡的這壹套理論!
  慶忌若不跟孔丘掰扯掰扯,如何征服得了心高氣傲的孔夫子?
  “如此說來,孔子倡德教,而不行法治?”
  “然。法治傷人,不能予人向善,勢必慣犯!德教則可循循善誘,引人深省!是故,德教治國當優於刑法治國。”
  聽到這話,慶忌只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,示意孔丘說下去。
  孔丘旋即緩聲道:“吳王,正人者,正人先正己。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!”
  “茍正其身矣,於從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”
  “善。”
  對於孔丘的這壹“正人先正己”的說法,慶忌無疑是深表贊同的。
  倘若上位者都不能以身作則,如何能要求底下的人遵紀守法?
  簡而言之,就是身教重於言教!
  慶忌基本上能理解孔子的壹些治國理念,不外乎民風之正,在於君子之風。
  君子之風正,則民風正;君子之風不正,則民風衰。
  上梁不正下梁歪,在位者自身不正,下面的風氣自然就歪!
  如此可見,孔子有救世之誌,而他救世的理念,由正名開始。
  為政之本在正名,正名之本在正人,正人之本在正己,最後落到人的“正”。
  慶忌想試探壹下孔丘的才識,便又問道:“孔子,寡人欲國富民強,子何以教寡人?”
  “甚矣!”
  孔丘正色道:“夫大國也,不外乎庶、富、教。既庶矣,又何加焉?既富矣,又何加焉?教之。”
  “天下貧,則從事乎富之;人民寡,則從事乎眾之;眾而亂,則從事乎教之!”
  孔丘的這壹番話,可謂是文縐縐的。
  若是壹個習慣於日常白話文的人與之交流,即便是知識分子,怕是都倍感打腦殼,遭不住!
  幸而慶忌屬於魂穿,王族出身,知書達理,故而能知道孔丘究竟在表達的什麽。
  庶,即庶人、人口之意,富教不必贅言!
  這是孔子的政zhi綱領,第壹要使人口增長,第二使人們富裕,第三對人們進行道德教化。
  在這個時代,地廣人稀,生產力低下,物產匱乏的情況下,要富國強兵,抵禦外來的侵犯,首先要增長人口,有足夠的數量。
  所以孔丘的這壹主張沒毛病!
  “若民生者何?”
  慶忌繼續問道。
  “丘聞之,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”
  “大富則驕,大貧則憂;憂則為盜,驕則為暴,此眾人之情也。”
  “聖者則於眾人之情,見亂之所生,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,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,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。”
  “以此為度而調均之,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,故易治也!”
  慶忌又問道:“國何以恒強?”
  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”
  “若迫不得已,三者去其壹,去何?”
  孔丘回答道:“去兵。”
  “若唯足食、民信者去其壹,去何?”
  “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!君子信而後勞其民,未信,則以為厲己也。”
  “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”
  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,但是壹定要保持民信;若是百姓對國家沒有信任,國家是不能立足的。
  對於孔丘的這壹觀點,慶忌亦是贊同。
  孔丘的治國理念,咋壹看是十分合理的!
  除卻政者正也、為政以德這兩個主張外,庶、富、教是說為政的次序。
  庶為第壹要務;富與教之間,先富後教!
  民富,百姓無後顧之憂,才樂於接受教化;所以為政必先富後教。
  庶之,富之,教之乃為政次第三步驟。
  去食、去兵,民無信不立,則是講的國家穩定的基礎、根本何在?
  民信重於足食、足兵。
  民信為本;足食、足兵為末。
  前者所說是先後,後者所說在本末。
  而庶、富、教說的是正常情況下的安排,去兵、去食是在特殊情況下的處理。
  正常情況下,應以先後次序,按庶、富、教的次第施政;特殊情況下,則應以維護根本為要,寧可去兵、去食,不可失信!
  對此,慶忌認同孔丘四項主張中的禮義教化,但也知道如此施政綱領,並不適用於吳國。
  “聽君壹席話,勝讀十年書!”
  慶忌緩緩的站起身,朝著孔丘宛如弟子壹般作揖道:“孔子,寡人欲拜子為客卿,地位俸祿等同九卿,願常聞子授業解惑也!”
  在吳國,客卿的地位極高,跟衛尉、治粟內史等等九卿壹樣,但只是虛銜,並無實權。
  孔丘也知道自己在吳國寸功未立,慶忌也沒有采納自己的治國主張,心中落寞之余,並未放棄,所以跟著起身,朝著慶忌回禮道:“謝大王!”
  不多時,孔丘告辭離去。
  慶忌則是為了妥善安置孔丘,特別吩咐左右賞賜孔丘壹百金,仆役十名,在吳都城置壹座大宅,供給孔丘及其壹眾弟子暫時落腳。
  對於孔丘的關照,慶忌可謂是無微不至的。
  若是這樣,孔丘都要悻悻而去,可怨不得慶忌招待不周!
  儒家的治國之法,顯然並不適用於這個大爭之世!
  大爭之世,強則強,弱則亡!
  若跟孔丘的治國之法壹般,恢復周禮,實行所謂的仁政,怕是吳國富足起來,結果不修武備,讓慶忌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!
  周禮的那壹套,早已經過時了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