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879章 吳國官民比例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4

  “父王明斷!”
  對於慶忌這樣的用人之道,太子恒很是嘆服。
  別看慶忌經常做“甩手掌櫃”,並不是壹個勤政的君王。
  但,慶忌對於自己的麾下的大臣,才幹、品行如何,還是有壹定的了解,且能做到知人善用。
  在壹眾孔門弟子中,子路算得上是比較另類的。
  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,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幹凈,故孔丘說他只是“升堂”,而始終未能“入室”,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……
  不過,這並不能掩蓋仲由是壹個真正的賢人君子的事實!
  在原來的歷史上,仲由初仕魯,後事衛。
  孔悝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(伯姬之弟)為君,脅迫孔悝弒衛出公,出公聞訊而逃。
  仲由在外聞訊後,即進城去見蒯聵,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,子路來了壹句:“君子死,冠不免。”
  何意?
  君子即使臨死,也要衣冠整齊。
  於是,子路系好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……
  孔子聞其死,傷心流淚,死前不吃肉醬。
  這是讓慶忌很是欣賞子路的地方。
  為何?
  因為子路註重個人榮譽。
  註意衣裝打扮,這樣才能符合士族地位。
  歷史上的子路用壹命換取退出政治紛爭又不失武士的忠心的結果,是最無奈的辦法。
  話說回來,子路是壹個能出將入相的人。
  當年孔丘周遊列國時,仲由和顏回等人始終跟隨孔丘,由於他極勇武,實際上起了保衛者的作用。
  而且,就慶忌所知道的,仲由還曉暢軍事,熟讀兵書戰策,只是壹直以來都沒有用武之地。
  “父王,不知道妳打算以何人為吳郡郡守?”
  太子恒試探性的詢問道。
  “妳可有舉薦之人?”
  “冉求如何?”
  “善。”
  冉求,字子有,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。
  他是孔丘的得意門生之壹,以政事見稱。
  冉求多才多藝,尤擅長理財。
  在原來的歷史上,冉求作為魯國的季氏家臣,還曾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,並身先士卒,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,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之久的孔子,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,聚斂財富……
  冉求現在是治粟內史屬官之壹的太倉令丞,外放出去,作為壹任郡守絕對沒問題。
  話說回來,吳郡現在是吳國最富庶的壹個郡。
  人口眾多,經濟繁榮,土地肥沃,還是吳國的東都所在之地,吳國的故土。
  這麽重要的地方,自然需要壹個大才來治理。
  如有可能,慶忌會讓自己的壹個兒子,當吳郡郡守。
  “父王,兒臣有壹言,不知道當講不當講。”
  “但說無妨。”
  “我大吳而今有二十六個郡,大小縣邑數百座,所需要的官吏不知凡幾,仍是供不應求狀態。”
  太子恒進言道:“兒臣以為,父王還應該舉行壹次選拔,讓各地的郡守、縣令,以及朝中的大臣為國舉薦賢才,以為地方官吏,治理政務,使大吳的行政效率更高壹些,同時分擔壹下朝臣官吏的政務。”
  “……”
  有必要嗎?
  有!
  隨著吳國疆域的日漸擴大,所需要的治國理政人才,就會越來越多。
  誠然,吳國有著稷下學宮,而且每年進入吳國謀取功名利祿的列國士子不少,都能作為吳國的官吏使用。
  但,吳國推行的是察舉制。
  若是沒有慶忌的任命,或者是朝臣官吏的舉薦,那些士子壹般都很難有出頭之日。
  別看吳國現在擁有天下列國當中最多的士子,人才儲備也最多,但還是供不應求。
  吳國在地方上,推行的是郡縣制。
  郡,設郡守、郡尉、郡監(監禦史)。
  郡守,為壹郡最高行政長官,掌全郡政務,直接受朝廷節制。
  郡尉,輔佐郡守,掌管全郡軍事。
  郡監,掌監察工作。
  郡之下是縣。
  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,不滿萬戶的設縣長。
  令、長為壹縣之首,掌全縣政務,受郡守節制。
  縣令下設尉、丞。
  尉,掌全縣軍事和治安。
  丞,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,掌全縣司法。
  縣以下設鄉、裏和亭。
  鄉和裏是行政機構,亭為治安組織。
  鄉設三老、嗇夫和遊僥。
  三老掌教化,嗇夫掌訴訟和稅收,遊僥掌治安。
  鄉以下為裏,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。
  裏設裏正或裏典,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,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。
  此外,還有司治安、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。
  兩亭之間相隔十裏,設亭長。
  亭遍布於城鄉各要地。
  鄉裏的作用逐漸強化,並超過郡縣,所以民間有知鄉裏不知郡縣的說法。
  故而,莫說是裏長、亭長、三老這樣的鄉吏,便是在郡縣壹級,吳國的官吏都超過了八千人!
  這種比例,跟歷史上三國後期的蜀漢比起來,相去甚遠。
  蜀漢滅亡時,後主劉禪向司馬魏獻上了戶籍,戶籍顯示蜀漢總人口為九十四萬人,士兵十萬人,官吏四萬人,兵民比例為10.6%,官民比例為4.3%。
  相當於每十壹個百姓要養活壹個士兵,每四個百姓要養活壹個官吏。
  相比之下,魏國總人口為四百四十三萬人,總兵力是五十萬人,兵民比例是11.3%。
  相當於十壹個人要養活壹個士兵。
  東吳的總人口是二百四十萬人,總兵力是二十三萬人,兵民比例是9.6%,相當於十個人要養活壹個士兵。
  因此,魏、蜀、吳三國比起來,兵民比例是比較接近的。
  蜀漢的兵民比例差不多就是曹魏與東吳的平均數值,並不是最高的,也不是最低,在當時來說算合理的。
  以這個兵民比例來說,魏國的農民負擔才是最重的,東吳的農民負擔是最小的,蜀漢居中。
  當然,三國時期,那已經是盛行的募兵制,屬於國家要負擔職業軍人。
  吳國推行的也是募兵制,不過還可以並行全民皆兵制度。
  吳國現在的總人口,現在大概是壹千七百萬人。
  常備軍是多少?
  不知不覺中,超過了四十萬。
  兵民比例為2.3%!
  官吏總數則是不到二萬人。
  官民比例為0.12%!
  即,在吳國,大概四十三個黎庶,養壹個兵。
  八百五十個黎庶,養壹個官吏。
  這樣的比例,說多不多,說少不少。
  值得壹提的是,國家收入和官員數量之間保持壹個比較平衡的狀態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  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安定平穩,壹旦官員數量過於繁冗國家需要付出的費用勢必要增加,也就意味著老百姓的稅負更加沈重了。
  二萬人的官吏,看起來吳國的官吏甚眾,其實囊括了三老、嗇夫和遊僥這樣的非正式鄉官……
  西漢的時候官民比例為1:7945,唐朝為1:2927,明朝為1:2299,清朝是1:911。
  要是按照這樣的比例,吳國在編制內的朝臣官吏,算郡縣壹級的話,不超過八千人,其實還算是中規中矩……
  當然,太平盛世和亂世,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。
  總的來說,吳國的人才儲備是多多益善,能讓吳王在任賢用能的時候,有更多的選項!
  “吳恒,為國選賢用能之事,交給妳全權負責。切勿讓寡人失望。”
  “兒臣,謹遵王命!”
  慶忌還是樂得當壹個甩手掌櫃。
  畢竟,有如此能幹的儲君,慶忌何必事必躬親?
  當然了,為了防止自己的權力被太子恒架空,慶忌還是要防著壹些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