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763章 國家柱石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4

  “回稟大王,臣以為,可退,可攻。”
  “何解?”
  聽到範蠡這模棱兩可的答復,慶忌頗為狐疑。
  雖說,像範蠡這樣的經天緯地之才,大多喜歡賣關子,但是絕不會忽悠慶忌。
  只見範蠡微微壹笑,道:“大王,我吳軍若要退出蜀地,未嘗不可。然,趁此機會,大王可迫使蜀人臣服,蜀君自去帝號,向吳國年年納貢,歲歲入朝。”
  “並如我吳國其余附庸國壹般,其國都之側駐紮吳軍,執政大臣是為吳人。行吳法,習吳文,練吳卒,使其國內壹切幾乎等同於吳國!”
  “此外,大王還可迫使蜀人賠償我軍在戰事中的壹切損失,或奴隸,或金錢,或糧米,或布帛。”
  慶忌聞言,不由得輕笑壹聲道:“範蠡,這樣苛刻的條件,恐怕蜀人不會答應。”
  “不答應?”
  範蠡笑吟吟的道:“大王,以臣之見,蜀人壹定會答應。至少蜀國新君,壹定會答應。”
  “若攻,又當何如?”
  慶忌十分的了解範蠡。
  知道範蠡口中的“攻”,絕不是簡單的繼續進攻蜀國,而是有著更深壹層的用意。
  實際上,正是如此。
  範蠡低著頭道:“大王,若攻,臣請大王聯合秦國壹起滅蜀!”
  “以而今之時局而言,秦人斷然不會坐視蜀地為我吳國吞並,因此在必要時刻,秦國定會出兵救蜀。”
  “既如此,大王何不與秦國壹並分蜀?”
  現在的蜀國,似乎是成了壹塊香餑餑。
  慶忌有心吞並巴蜀之地,秦伯嬴寧又何嘗不是?
  只不過,不同於霸主吳國的強勢,現在的秦國並沒有能力壹口氣吞下巴蜀之地,慶忌也不會容忍這種事情發生。
  因為秦國壹旦吞並巴蜀,勢必成就“王霸之基”,還能借助巴蜀之地的天然地緣優勢,順流直下伐吳……
  同樣的,秦人也不能坐視吳國吞並巴蜀之地。
  因為,這樣壹來,吳國與秦國接壤的地方更多,將會直接威脅到秦都雍城。
  昔日吳國吞楚滅鄖,已經讓秦人膽戰心驚了。
  這壹次吳國要是直接吞並了巴蜀之地,下壹步豈非是要開啟滅秦之戰?
  “不妥!”
  範蠡的話音壹落,大司馬伍子胥頓時反駁道:“若是讓秦人染指蜀地,我吳國此番進擊巴蜀之地的意義何在?”
  “吳國而今並不缺糧,多有膏腴之地。之所以大王要取巴蜀,只因為巴蜀之地大接壤於秦,甚至是可以隨時威脅到秦都雍城!”
  “若我吳國與秦國平分蜀地,白白讓秦人占了便宜不說,如此優勢,也將蕩然無存!”
  聽到這話,範蠡只是搖搖頭道:“既如此,那便退兵,退出蜀地。吳秦兩國,都不得染指壹寸蜀地。”
  “這……”
  伍子胥欲言又止。
  這說來說去,範蠡還不是想“慫恿”慶忌偃旗息鼓,就此罷手嗎?
  慶忌思來想去,心裏便有了主意。
  現在的吳國,要壹口氣吞掉巴蜀之地,的確不難。
  只是,吳國這壹回算得上是順勢而為,滅亡巴蜀兩國的準備並不充足,所以而今看起來後繼乏力。
  壹旦秦人參戰,聯合蜀軍對付吳軍的話,吳國有可能會被拖入到戰爭的泥潭當中,白白損耗國力,最後也占不到多少便宜。
  慶忌能做這個冤大頭嗎?
  顯然是不可能的。
  雖說,這個時候撤兵,慶忌心裏有些不甘,卻也不得不為之。
  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。
  對於滅蜀之事,慶忌可以暫且擱置,等到所有事情準備就緒後,再壹戰滅蜀……
  想清楚這壹切後,慶忌便睥睨了壹眼範蠡,問道:“範蠡,妳有幾成把握,使蜀人臣服於我吳國,並答應寡人開出的所有條件?”
  “至少八九成!”
  範蠡信誓旦旦的道:“若大王派子虎前去遊說蜀君,則事半功倍。若大王再派臣前往,告知吳秦兩國有平分蜀地之念,對蜀君曉以利害,則此事必成!”
  “善。”
  難怪在這個事情上,範蠡信心十足,原來是早就有了打算。
  不過,慶忌旋即遲疑起來,道:“範蠡,而今吳蜀兩國交戰,蜀人不講武德,沒有禮義廉恥。”
  “妳這壹次若是使蜀,恐遭不測,寡人不能置妳的安危於不顧。”
  對於範蠡這樣的國之柱石,慶忌又豈能讓他冒著生命危險出使蜀國?
  萬壹蜀人壹時想不開,殺了範蠡祭旗,慶忌認為屆時自己即便是成功滅蜀,也是虧的。
  畢竟,上壹次蜀人就殺了吳國使者!
  “大王……”
  被慶忌這般看重的範蠡,內心備受感動,跟著向慶忌躬身行禮,正色道:“大王,臣的個人安危,遠不及吳國的興亡榮辱重要!”
  “若臣冒險壹次,可使吳國收服蜀人,臣……萬死不辭!”
  “範蠡,言重了。”
  慶忌擺了擺手道:“寡人知曉,妳能言善辯,口舌之利世間罕有敵手。然,我泱泱大吳,人才濟濟,說客也不少,何須妳壹個禦史大夫,國家柱石親自出馬?”
  “……”
  範蠡沈默了。
  慶忌完全是關愛範蠡,這才打算用別人替代範蠡出使的。
  只不過,在軍前效力的大臣中,又有幾人足夠機智,且巧言令色?
  作為壹個優秀的說客(縱橫家),巧舌如簧,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,這是最基本的素養。
  但是,誰能做到這些條件?
  “父王,兒臣願往!”
  太子恒咬了咬牙,主動請纓道。
  反而,他適才站出來,就被慶忌否決了。
  “吳恒,妳是儲君,不容有失。”
  眼下,最適合出使蜀國的人,莫過於範蠡。
  孫武、伍子胥、公子熙、太子恒壹樣可以,只是他們的身份尊貴,是不可多得的大才,萬壹死在蜀人手中,慶忌豈非是悔之晚矣?
  “父王,兒臣舉薦壹人,可去遊說蜀君臣服!”
  “何人?”
  “蔔商!”
  蔔商?
  蔔子夏嗎?
  蔔商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。
  慶忌還記得,昔日他推行察舉制,在稷下學宮對士子們進行考試的時候,年少的蔔商闖入會場,只為求官,然後得錢為自己患病的母親買藥續命……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