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487章 曇花壹現的霸業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4

  吳王慶忌十二年,即公元前502年開春,鄭國出兵南下,進攻荊國。
  鄭軍相繼攻下荊國北部的魚陵、城父兩座城邑,又進壹步南下葉邑,大有覆滅荊國的勢頭。
  不過,荊國令尹伍子胥已經率軍屯駐於葉邑至方城壹線,跟鄭軍對峙……
  戰報傳回金陵,慶忌旋即召集治粟內史範蠡、大司馬孫武、太宰計然,以及廷尉伯噽到滋德殿議事。
  慶忌坐在屬於自己的禦座之上,環視壹周,看著在陛臺下正襟危坐的孫武等四人,緩聲道:“鄭國伐荊,已連取魚陵、城父二邑。”
  “鄭人此番來勢洶洶,二三子以為,我吳國是否應打這壹仗?”
  聞言,孫武、範蠡等人都不禁面面相覷,旋即低頭沈思起來。
  計然首先起身道:“大王,臣以為不可大動幹戈。”
  “我吳國固然兵精糧足,然,上壹次的伐楚之戰,折損甚多,若貿然進兵中原,恐怕力有不逮。”
  “請大王三思!”
  慶忌微微頷首,沒有說話。
  孫武跟著說道:“大王,太宰所言極是。”
  “鄭人此番攻荊,想必是受到晉國的指使,有意挑釁我吳國。”
  “夫戰者,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也。若準備不夠充分,便不能確保戰而勝之。”
  頓了壹下,孫武又道:“再者說,駐防於荊國之兵馬,足夠抵禦鄭軍的進犯,大王實在無必要派兵馳援,或更進壹步,揮師伐鄭!”
  “臣附議!”
  範蠡與伯噽都異口同聲的道。
  吳國不是打不起壹場大戰,甚至是壹戰滅掉鄭國,都能辦到。
  只不過,這不利於吳國接下來的休養生息。
  區區壹個鄭國,也敢挑釁成霸主之勢的吳國,這背後豈能沒有晉人教唆?
  前年楚軍伐鄭,可謂是將鄭人摁在地上摩擦。
  楚軍都已經兵臨新鄭城下,若非晉國及時出兵相救,恐怕鄭國已經宣告滅亡。
  趁著吳楚大戰的時候,鄭人也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的收復失地,可謂是占盡了便宜。
  不過,鄭人的胃口似乎是不止於此。
  吳國分楚,鄭國也想來分壹杯羹。
  慶忌豈能答應?
  饒是如此,慶忌也不能意氣用事。
  誠如孫武、計然等人所言,現階段吳國還是要在和平的環境中,持續發展,不好大動幹戈。
  只是局部戰爭沒問題,但是全面開戰,這會影響到吳國方方面面的領域。
  牽壹發而動全身!
  這個時候進兵中原,還不在慶忌的規劃當中。
  好比上壹次諸侯聯軍伐楚之戰,吳國做足了準備。
  戰前,吳國光是厲兵秣馬,囤積糧秣輜重,就花了整整半年之久的時間。
  由此可見,打壹場國戰,並沒有那麽簡單。
  “也罷。寡人便命令伍子胥嚴防死守,不許鄭軍進壹步南下,侵略荊國。”
  ……
  金陵,城門口。
  此時有壹支較為特殊的隊伍,自平坦寬闊的官道上,壹路而來。
  隊伍有二百余人,盡皆是戎車或馬匹。
  絕大多數都是穿著黑色的戰袍,頂盔摜甲,膀大腰圓的士卒。
  這顯然不是吳國的軍隊。
  在隊伍的前端,迎風獵獵的是壹桿上書“秦”字的旌旗。
  左右兩側還有長方形的旗幟,上書“秦上大夫子虎”的字樣。
  這讓有識之士都能知道,這是來自秦國的使團。
  秦國!
  對於中原諸侯國而言,都算得上是壹個比較神秘的國家。
  對於吳國而言,更是只存在於傳說中。
  因為吳秦兩國相隔萬裏,中間隔著不少的國家,實在很少會有人不遠萬裏的往來。
  這也是第壹次,吳國與秦國的接洽。
  “吳國,有大國氣象也!”
  戎車之上,作為秦國使者的子虎,不禁有感而發道。
  “國人安居樂業,人丁興旺,海晏河清,兵強馬壯,吳國由此可見,的確是有大國之氣象也。”
  說話的,是旁邊壹輛牛車上的老者。
  這老者須發皆白,約摸古來稀之年,臉上卻不見有多少褶皺。
  紅光滿面,不見龍鐘之老態,反而是壹種仙風道骨的模樣。
  他穿著壹襲青袍,以木簪束發,額頭高高的隆起,頗為寬闊,異於常人。
  子虎嘆了口氣道:“我聽聞吳國自壽夢壹代崛起,迄今為止,也不過百年,期間歷經無數坎坷。”
  “未曾想,在吳王慶忌這壹代,吳國竟然已經這般強盛。”
  “吳人血氣方剛,尚武之風不下我秦國與晉國。”
  “而今又有雄主,勵精圖治,富國強兵,怕是霸主晉國眼下都無法阻止吳國問鼎中原矣。”
  要觀察壹個國家是否真的強大,就必須要去了解其風土人情。
  子虎壹行人入吳以來,偶爾查訪吳國的民間,所見所聞,無不讓子虎嘆為觀止。
  吳國的黎庶,尤其是男丁,聞戰則喜,卻勇於公戰,怯於私鬥仇殺。
  而且,每家每戶都基本上做到自給自足,隔三差五的就能吃上葷菜。
  這還不是在江南地區常見的魚肉,似羊肉、雞肉、豬肉等等,應有盡有。
  這說明什麽?
  吳國十分富裕!
  不但是國庫充盈,而且藏富於民。
  聞言,那個老者微笑著搖搖頭道:“上大夫,以吳國當前的國勢,欲成霸主,不難也。”
  “只是吳王若壹味地貪圖方伯之虛名,窮兵黷武,恐怕只是逞強於壹時,而不可長久矣。”
  曇花壹現的霸業?
  對此,子虎深以為然。
  跟在子虎身邊的這壹老者,身份也不簡單。
  他,姓李名耳,字聃,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,以博學而聞名。
  李耳,也就是鼎鼎有名的“老子”。
  十多年前,周王室發生內亂,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。
  當時晉國強盛,出兵救援周天子。
  王子朝勢孤,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。
  而老聃蒙受失職之責,受牽連而辭舊職,於是他離宮歸隱,騎壹青牛,出函谷關,西遊秦國。
  這壹連十幾年,李耳都了無音訊。
  很多人以為他死在了塞外的蠻荒之地,卻不曾想,李耳終究是從西域平安歸來。
  聽聞吳國崛起於南方,又有稷下學宮,匯聚天下賢才名士的時候,李耳就主動請纓,跟著子虎壹起使吳……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